二、隋唐燕乐和雅乐

宋周密《齐东野语》说:“修内司藏古今之歌词之谱,靡不毕具;然有谱无词者居半。《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霓裳》前面的六段是器乐,有谱无词;后面的破十二段,只舞不歌,亦有谱无词,合计正居其半,与所论相合。

唐代大曲已知有五十余部;唐代法曲据丘琼荪的统计约有25首。现举其中影响较大的《秦王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作简要介绍,以见一斑。

《秦王破阵乐》是创作于唐初的一部大型歌舞曲,是以时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年)领兵大败与突厥勾结的叛将刘武周为历史背景。《新唐书·礼乐志》说:“太宗为秦王,破刘武周,军中相与作秦王破阵乐曲。”这首军中传唱的乐歌,在李世民即帝位后,加工发展成为一部大曲,李世民非常重视这部作品,几乎每次宴会都要表演它。贞观七年(633年),又亲自制作舞图,命吕才按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身披银甲,手执干戈而舞,歌者唱和,乐队伴奏,成为一部三变(三大段落)、十二阵(舞之队型)、五十二遍(歌遍)的大型歌舞曲。今存歌词只有四句:“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旧唐书·音乐志一》)。唐杜佑称赞它“发扬蹈厉,声韵慷慨”(《通典》)。《秦王破阵乐》
谱例

是在汉族清乐的基础上,吸收了龟兹乐的成份,并在艺术上有所创新。

《秦王破阵乐》在唐代即远播国外,《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东部邦国的拘摩罗王说:印度的许多邦国都赞颂伟大的中国,并对久已闻名的《秦王破阵乐》加以赞扬。印度中部邦国的戒日王也说,他早已听说过秦王天子的盛德和这首著名的《秦王破阵乐》。

日本 《秦王破阵乐》
(日本舞乐图)
大图

《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出现的作品,其来历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唐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时,忽然产生了往月宫听音乐的奇妙幻想,归来后创作了此曲;另一种说法是他写了此曲的前半部,后来有西凉府都督杨敬述来献印度《婆罗门》曲,就用作素材最后完成了全曲的创作。杨敬述在开元六年(718年)接替郭知远凉州都督职,开元八年冬免去此职。据此,《霓裳羽衣曲》的创作当在开元六年至八年之间完成的。李隆基坐稳天下宝座之后,愈发骄侈,追求享乐和仙道,作品着力渲染的虚无缥缈天外境界,正是他求仙访道思想的反映。

白居易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806—820年)看到宫中《霓裳羽衣曲》双人舞的表演,写下了他的著名长诗及其注文。独舞是以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出色表演记之史册。晚唐文宗李昂开成元年(836年)和宣宗李忱(847—860年)曾组织有数百人的群舞表演,之后就不再见它的盛传。五代时曾发现过它的残谱,宋姜白石曾访得该曲中的“中序”一段曲谱,并为之填词,流传至今。(音响与谱例见第九讲)

莫高窟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 》乐舞图
敦煌石窟“经变”中的乐舞图 ,部分地反映了隋唐宫廷燕乐的表演情况,可作参考。如莫高窟第172窟 《观无量寿经变 》乐舞图 ,前排左起:竖箜篌、腰鼓、鸡娄鼓与鼗鼓、曲项琵琶。后排左起:筚篥、排箫及似是歌者。中间二舞伎左击腰鼓,右反弹琵琶。左侧乐伎跽坐于席上奏乐,前排右里向外排列:羯鼓、鸡娄鼓与鼗鼓、毛员鼓、答腊鼓。后排:排箫、拍板、贝、横笛。右侧前排右里向外排:竖箜篌、阮咸、琵琶、筝。后排:笙(?)尺八、筚篥、拍板。莫高窟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 》乐舞图,中间舞伎作反弹琵琶舞,伴奏乐器有:拍板、笛、鸡娄鼓与鼗鼓、琵琶、阮咸、竖箜篌。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 》乐舞图,舞者挎大腰鼓,张臂奋击 。右侧乐伎奏琵琶、笙、筚篥、贝。右侧乐伎奏拍板、排箫、笛和尺八。陕西西安东郊唐代苏思勋墓壁画 是描写官吏家宴时的乐舞场面,中间为舞者,两侧为乐队和歌者。所持乐器:琵琶、笙、钹、笛和拍板;右侧有:竖箜篌、筝、尺八和排箫。两侧各一名歌者。中间舞者为高鼻深目,络腮胡须的胡人。舞者姿态颇具动感,似在跳胡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