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燕乐和雅乐
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乐》、《十部乐》对照表

* 表示南北朝代已有的乐部

2、坐部伎与立部伎

唐玄宗时(712-756年在位)又分乐为坐部伎、立部伎二部。将唐宫廷燕乐分为坐、立部始于玄宗,是唐·杜佑《通典》的记载。杜佑(734-812年)经历唐代的玄、肃、代、德、顺、宪六朝。《通典》在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完成。可以说是作者对当代历史的实录。此后,五代后晋修的《旧唐书》、宋朝修的《新唐书》,大致亦从杜佑。陕西省三原县焦村出土的李渊从弟李寿(577-630年)墓石椁阴刻画,有两组乐队,分别为跪坐和站立两种表演形式,它说明初唐的这种类似龟兹乐队存在着坐和立两种演奏形式,但不足以据此说明唐宫廷燕乐的坐、立二部唐初已经确立。因为,唐太宗是在贞观16年(642年)才改“因隋旧制” 的九部乐为十部乐。若李寿墓石椁刻画是反映了贞观4年(630年)以前就已有了坐、立部伎存在,何以在贞观十六年还要改九部伎为十部伎?太宗改九部伎为十部伎和玄宗分设坐部伎和立部伎都是太常乐制的改革,是乐制规定的。《旧唐书·音乐志》:“《安乐》等八舞,声乐皆立奏之,乐府谓之立部伎,其余总谓之坐部伎。”称之为立部伎、坐部伎是由“乐府”界定的,并非凡是立奏、坐奏的表演形式(如李寿墓画和敦煌石窟初唐壁画)就都是坐、立部伎。

坐部伎 有:《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破阵乐》,凡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