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燕乐和雅乐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对以上记述并参考了其它文献作如下解释:

(一)散序——节奏自由,器乐独奏、轮奏或合奏:散板的散序若干遍,每遍是一个曲调;

靸——过渡到慢板的乐段。

(二)中序、拍序或歌头——节奏固定,慢板,歌唱为主,器乐伴奏;舞或不舞不一定。排遍若干遍,慢板。

(三)破或舞遍——节奏几次改变,由散板入节奏,逐渐加快,以至极块;舞蹈为主,器乐伴奏,歌或不歌不一定。

入破——散板;

虚催——由散板入节奏,亦称“破第二”;

袞遍——较快的乐段;

实催、催拍、粗拍或簇拍——节奏到更快;

袞遍——极快的乐段;

歇拍——节奏慢下来;

煞袞——结束。

这是大曲一般的结构形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按乐曲的不同可以有灵活的伸缩性。

法曲清雅的风格和所使用的乐器,决定了像第三大段“破”的段落中以击鼓为特征的“催”“袞”等热烈的乐段,就可以省略不用了。根据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及所写的注文,法曲《霓裳羽衣曲》的表演和结构形式大致如下:

表演及结构形式
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原词及注文
(一)散序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舞、不歌。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自《注》云:“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惟金、石、丝、竹,次序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二)中序十八段,节奏有定;抒情 的慢舞;可能有歌。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注》:“中序始有拍,亦名序拍”“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注》:“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态”“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三)破十二段,节奏急促;有舞,可能无歌。结尾时节奏放慢,最后一音拖长。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憾玉何铿铮?”《注》:“《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终”“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

“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擫弹、吹声迤逦。”自《注》云:“凡法曲之初,众乐不齐;惟金、石、丝、竹,次序发声。《霓裳》序初,亦复如此”。“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注》:“中序始有拍,亦名序拍”“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注》:“四句皆《霓裳舞》之初态”。“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憾玉何铿铮?”《注》:“《霓裳破》凡十二遍而终”。“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注》:“凡曲将毕,皆声拍促速,《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