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燕乐和雅乐

《龟兹伎》 龟兹,古国名,地在今新疆库车。《隋书·音乐志》说:“起自吕光灭龟兹(382年),因得其声。吕氏亡(403年),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等,凡三部。”

《西国龟兹》 即吕光所得由西域传入《龟兹乐》,其时与华夏之声融为《秦汉乐》。439年北魏迁都洛阳。魏太武帝一直与西域保持密切关系,并对龟兹实施管辖,龟兹向北魏屡屡遣使朝献,西域龟兹伎乐亦随之进入中原。

《齐朝龟兹》 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改国号为北齐。北齐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后主温公高伟等,都耽于享乐,最喜爱《龟兹乐》。齐朝《龟兹乐》是由西域乐工曹僧奴、曹妙达等为代表。西域优秀乐工社会地位很高,受到国君宠幸,后主高伟曾封琵琶世家曹僧奴之女为嫔妃,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等西域乐工得封王开府。

《土龟兹》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568年娶突厥阿史那公主为后,随嫁带来了以龟兹乐为主的西域各国乐舞。龟兹著名乐师苏祗婆亦随之来到长安,带来了龟兹音乐的“五旦七调”宫调体系。这次龟兹乐的传入未经辗转,又有深明龟兹乐理的苏祗婆同来,可能特具本色,而谓之《土龟兹》。

《龟兹乐》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疎勒盐》。学者指出“盐”是古龟兹语音,音译也有写成“艳”字的,意为曲子。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钹、贝等十五种乐器组成乐队。《朝元仙扙图》(宋摹本)宋武宗元(990—1050年)绘。描绘道教帝君,真人、神将、金童、玉女等朝谒天帝时壮观的队扙行列。摘取的图中局部是队列中女仙奏乐的场面。所奏乐器有:琵琶、五弦琵琶、腰鼓、笛、尺八、排箫和笙。乐队题名“仙乐龟兹部”,可视为唐代龟兹乐队图像

敦煌莫高窟第220
窟北壁乐舞图
大图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乐舞图有贞观16年(642年)题记。北壁《药师经变》下部为场面壮观的乐舞,中间有舞伎四人,乐队由28人组成,分列两侧。左侧15人,所奏乐器有:羯鼓、都昙鼓、笛、鸡娄鼓与鼗鼓、答腊鼓、锣、贝、拍板、竖箜篌、钹、笙、筚篥、尺八、拍板。执锣者将锣抛起,兴高采烈。右侧13人所奏乐器有:腰鼓、都昙鼓、毛员鼓、拍板、横笛2、锣、五弦阮、筚篥、方响、排箫、尺八、筝。这是一组初唐时期的龟兹乐队,其中五弦阮、方响是在唐宫庭燕乐中加入的。

敦煌莫高窟第220
窟北壁乐舞图
大图

《天竺伎》 天竺即印度的另译,亦译作身毒。《隋书·音乐志》:“《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张重华为十六国时期前凉桓王,346-353年在位。可知在四世纪中叶已有天竺伎人来中国传艺。其前,天竺音乐在西汉末年已随佛教传入。《旧唐书·音乐志》说:“后其国王子为沙门来游,又传其方音。”西域音乐受天竺佛教音乐影响颇多。有西域诸国音乐,“多演释氏之词”之说。《天竺伎》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等。乐器有凤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毛员鼓、都昙鼓、铜钹、贝等。

《康国伎》 康国,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萨马尔罕。《隋书·康国列传》说:“康国者、康居(两汉时称)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其音乐也是由周武帝娶阿史那为后而传入长安的。歌曲有《戢殿农和正》,舞曲有《贺兰钵鼻始》、《末奚波地》、《农惠钵鼻始》、《前拔地惠地》等四曲。乐器有笛、正鼓、加(和)鼓、铜钹等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