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唐燕乐和雅乐

《疏勒伎》 疏勒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东北、东南与龟兹、于阗相通。《隋书·音乐志》说:“《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北(后)魏太武帝拓跋焘于436年灭北燕冯弘,449年又击败柔然,柔然据地西至焉耆(西域)、东接朝鲜、南临大漠广大地区。《疏勒伎》有歌曲《亢利死让乐》,舞曲有《远服》,解曲有《盐曲》。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十种。

《安国伎》 安国是中亚古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布哈拉。《安国伎》有歌曲《附萨单时》,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袛》。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箫、筚篥、双筚篥、正鼓、和鼓、铜钹等十种。

《高丽伎》 古代朝鲜半岛有新罗、百济、高丽三国。三国乐伎都在隋唐宫廷燕乐中演出。只是《新罗伎》、《百济伎》没有列入部当,为“著令者”所无。《高丽伎》歌曲有《芝栖》,舞曲有《歌芝栖》。乐器有弹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笛、笙、箫、小筚篥、桃皮筚篥、腰鼓、齐鼓、担鼓、贝等十四种。《旧唐书·音乐志》与上述《隋书·音乐志》所记乐器有些不同:筝有两种,一为弹筝、一为搊筝。可能是和唐代琵琶有拨弹和手弹的两种奏法的区别一样,乐器没有区别。笛为义嘴笛,多出了小筚篥,少了五弦,共十五种。“五弦琵琶今亡”,并说:“武太后时尚二十五曲,今唯习一曲,衣服亦寖衰败,失其本风。”《高丽伎》到了五代时已是如此衰微了。

《文康伎》 亦称《礼毕》。《隋书·音乐志》:“《礼毕》者,本出自晋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执翳以舞,象其容,取其谥以号之,谓之为《文康乐》。每奏‘九部乐’终则陈之,故以《礼毕》为名。”隋“七部乐”用《文康伎》名。隋唐“九部乐”用《礼毕》名,唐“十部乐”的名目中已去掉了这个乐舞。《新唐书·礼乐志》说:“太宗时,命削去之,其后遂亡。”《文康乐》有行曲《单交路》,舞曲有《散花》。乐器有笛、笙、箫、篪、铃槃、鞞、腰鼓等七种。三悬为一部(编钟、编磬)。

《高昌伎》 高昌,地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魏(535-556年)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我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旧唐书·音乐志》),640年太宗灭高昌国,《高昌伎》在642年列入乐部成为“十部乐”。所用乐器有答腊鼓、腰鼓、鸡娄鼓、羯鼓、箫、横笛、筚篥、琵琶、五弦琵琶、铜角、箜篌等。

《唐六典》曰:“太乐令凡大燕会则设十部伎於廷,亦备华夷。”“十部伎”中只有《燕乐》、《清商伎》是华夏之乐。《西凉伎》的音乐是“变龟兹声为之”,虽有钟、磬、笙、箫等华夏乐器,然有些是“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歌曲亦“生于胡、戎”。《新唐书·礼乐志》说:“周、隋与北齐、陈接壤,故歌曲杂有四方之乐。至唐,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部落稽,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而八国之伎,列于十部乐。”其中北狄乐即指《西凉伎》,“北狄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

十个乐部的乐曲绝不会是史书所记的那几首。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引郭茂倩所说:“天宝以后燕乐、《西凉》、《龟兹》部,著录者二百余曲,而《清乐》、《天竺》诸部不在焉。”天宝以后盛唐已尽,仅两个乐部“著录者二百余曲”,全部燕乐所用的乐曲,该不是小数目。五代蜀妃撰辑的《花蕊夫人宫词》有记玄宗开元、天室年间宫廷奏乐的盛况,说太常奏乐备三千曲。虽非实录,但有数百上千个曲调为隋、唐诸乐部所用恐不为过。《旧唐书·音乐志》:“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时俗所知”,说明了这些音乐的流行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