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朝音乐(中)

明徐复祚(1560—1630年)说:

“我吴音宜幼女清歌按拍,故南曲委宛清扬。北音宜将军铁板歌‘大江东去’,故北曲硬挺直截。”

各家议论可归纳为:北曲的风格偏于高亢、雄健、粗犷;南曲的风格偏于婉转、妩媚、细腻。对照现存南、北曲,仍可有此体会。

⑧ 宫调运用:北曲套数对宫调的运用有严格的规范,一折一个套曲只用一宫,唱词一韵到底。(后来有所突破)南曲不限于一套只用一个宫调,可以用在笛色上相通的两、三个调,一般是属和下属近关系调。运用比较灵活。

⑨ 伴奏乐器:北曲的伴奏乐器以弦索(三弦、琵琶等拨弹乐器)为主,南曲以笛、箫为主。实际情况并不是北曲只限弦索乐器伴奏,管乐器也可加入进来。如元泰定元年(1324年)山西洪洞县明应王庙“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壁画,图中就有乐人吹笛伴奏的图像。南曲的伴奏也有弦索乐器的加入,明代的一些曲家曾对南曲是否应该用弦索伴奏有所议论,可见南曲的伴奏在流传过程中已有了弦索乐器加入进来。笛、箫柔美如歌,弦索拨弹有节,有了它们的衬托确也增添了几分南曲和北曲的风格特色。但是作为戏曲表演其伴奏无论是杂剧还是南戏,鼓、笛、板是最基本的,然后视各自的需要增添其它乐器。

4)宫调理论与实践

元人留下的宫调论著只有燕南芝庵所写的《唱论》,刊在元人杨朝英所编散曲选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1312—1320年间)卷一。此后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1324年)、陶宗仪的《辍耕录》元末刻本、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1398年)和臧晋叔的《元曲选》(1616年)等书都有转载。

《唱论》说:“大凡声音,各应于律吕,分于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

仙吕宫唱清新绵邈,南吕宫唱感叹伤悲,

中吕宫唱高下闪赚,黄钟宫唱富贵缠绵,

正宫唱惆怅雄壮,道宫唱飘逸清幽,

大石唱风流酝藉,小石唱旖旎妩媚,

高平唱条畅滉漾,般涉唱拾掇坑堑,

歇指唱急并虚歇,商角唱悲伤宛转,

双调唱健捷激袅,商调唱凄怆怨慕,

角调唱呜咽悠扬,宫调唱典雅沉重,

越调唱陶写冷笑。”

《唱论》列出了十七个宫调和宫调的声情描述(宫调的感情色彩)。在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中虽然转载了《唱论》的十七宫调论说,但他在“乐府共三百二十五章”一节中,分别将三百二十五个曲目列入了所属的十二个宫调,并自注云:“自轩辕制律一十七宫调,今之所传者一十有二”。明确地说元代的宫调是十二个,即:黄钟、正宫、大石调、小石调、仙吕、中吕、南吕、双调、越调、商调、商角调和般涉调十二个宫调名称。此即元北曲所用的十二个宫调。若从今存元杂剧剧本所记的宫调名称看,元人杂剧所用的宫调实际上用到了九个宫调。即前面《唱论》列出的十七个宫调中粗体字的九个宫调。同为元代的论著,为何两者所记录的宫调数量相差甚远?还是周德清的注文说的清楚,十二宫调是“今之所传者”。他说的“自轩辕制律一十七宫调”虽是无稽之谈,但也说明了一十七宫调是“今”以前的事。这就有必要对《唱论》的产生年代和所记述的是哪一时期的音乐作出解释。《元散曲的音乐》一书的推论认为:《唱论》产生在公元1234年至1279年之间。从《唱论》中对金章宗直名不讳,可断《唱论》
  孙玄龄:《元散曲的音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不会在公元1234年金灭亡之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