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朝音乐(中)

3)音乐特点

元杂剧和散曲的音乐被称作北曲,南戏的音乐称南曲。北曲和南曲各有其特点,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

① 音阶构成:北曲的旋律是用七声音阶构成,南曲使用五声音阶。无变徵、变宫二音是区别北曲和南曲的显著标志。

② 语音特点:旋律的进行受歌词语音的制约。北曲的旋律进行受北方音韵的支配,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将入声归入平、上、去声之中,这是当时以元大都(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语言特点。元周德清在掌握了北方语言特点和北曲的用韵规律之后写出了《中原音韵》,后来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即以该书为准绳。分析今存杂剧音乐,其旋律进行的高低起伏与当今北京语言声调的高低起伏基本一致。南方方言有入声,声调也不同于北方,音乐旋律的进行另有特色。

③ 北曲的旋律进行多用跳进,激昂的大跳进行运用也很普遍,不似南曲多舒缓的级进。

④ 节奏特点:北曲的节奏较急促,爽直流畅,唱词用字比较紧密;南曲节奏较舒缓,细腻绵长,唱词用字比较宽疏。故北曲“字多而调促”,具有“词情多而声情少”的特点;南曲“字少而调缓”,具有“词情少而声情多”的特点。

⑤ 节拍特点:元杂剧的节拍较快,它的最慢拍子是一板三眼(四拍子),南曲的最慢拍子是将北曲的最慢拍子再放慢一倍,是加赠板的一板三眼。是和节奏的急促、舒缓相协调的。

⑥ 板眼形式:古人一般认为北曲为活板,句间加入衬字比较自由,板数可多可少;南曲为死板,不能任加衬字,除散板曲牌仅在每句末下一底板外,其他曲牌板式的板数和下板位置都是一定的。北曲和南曲在歌句末尾用板上也不同,在一板三眼的曲牌中,南曲的末一字常常在板位上,北曲的句末一字有时在板位上,有时在板位前——即底板。在定板的歌曲中,北曲较多使用底板,南曲则不用。清徐大椿(?—1778年)《乐府传声·底板唱法》说:“南曲唯引子用底板,余皆有定板。北曲则底板甚多。”对于北曲为何多用底板,杨荫浏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说:“我们目前还只知道其然,而不只其所以然。可能与北方语言和朗诵的风格有关,估计不会没有生活上的原因。”

⑦ 音乐风格:由于北方与南方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在音乐上形成了各自的不同风格。对此,古人多有评说:

明徐渭(1521—1593年)《南词叙录》说:

“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眇,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信南方之柔媚也。”

明魏良辅(1522—1566年)《曲律》说:

“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宛转为主,各有不同。”

明王世贞(1526—1590年)《曲藻·序》说:

“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

明王骥德《曲律·自序》(1610年):

“粤自北词变为南曲,易慷慨为风流,更雄劲为柔曼”。

又:“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杂论》第三十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