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元朝音乐(中)

2.杂剧的音乐结构、曲调来源、音乐特点、宫调理论和作家作品

1)音乐结构

杂剧规定一折一宫,每折由一种宫(调)的若干情趣不同的曲牌联缀而成,一套之中不可转调、限制严格。所谓宫调,是指调和调式而言。分析现存杂剧乐谱可以看出,对于宫调的实际运用还是相当自由的。宫调的定调不是固定在一个绝对音高上,而是根据内容的表达加以灵活的、符合音乐发展逻辑的运用。由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也有用“借宫”“犯调”的办法突破一折一宫的限制。如:《曲江池》第二折南吕【一枝花】套中夹用商调【尚京马】。这种打破宫调界限的联曲形式,叫作“夹套格局”,不过在杂剧中不是被普遍使用。

杂剧的音乐是套曲,其联曲形式称为“套数”。组成套数的联曲方法通常有如下五种:

① 单一曲牌的联接。即由同宫的若干曲牌联缀而成的套曲。这是套数的基本形式,其它的方法即由此衍变而出的。例如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中的一折是由六个单曲联接而成的:

(仙吕)【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后庭花】——【青歌儿】——【煞尾】。

这种形式就是北宋唱赚中缠令形式的运用。煞尾是尾声,这里虽然没有引子的名称,实际上放在前面的曲牌经常开头用散板演唱,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② 交替连用。在一个套曲中,两个曲牌循环相间地多次运用。例如罗贯中的《风云会》中的第三折由十六个曲牌组成一个套曲,其中有【倘秀才】和【滚绣球】两曲循环相间地运用了六次:

(正宫)【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呆骨朵】——【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脱布衫】——【醉太平】——【二煞】——收尾。

这种形式即北宋唱赚中缠达形式的运用。多次出现的两个曲牌并不是原封不动的重复,而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改变,包括节拍、节奏、速度、力度、调性以及局部的旋律的改变。这就是曲牌的变体。

③ 同曲变体连用——么篇和煞。

么篇 是曲牌重复连用两次以上,从第二曲起就称这个曲牌为么篇。例如马致远《黄梁梦》第二折,在一个套曲中曲牌【醋葫芦】联续用了十次。第一次出现用曲牌名【醋葫芦】,以下的连用就称么篇。其排列如下:

(商调)【集贤宾】——【逍遥乐】——【金菊香】——【醋葫芦】——【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么篇】——【后庭花】——【双雁儿】——【高过浪里来】——【随调煞】。

煞 也是同曲变体连用,与么篇的不同之处是在套曲中所处的位置。称作煞的若干同曲变体只能处在套曲的尾部,即包括曲尾的若干同曲变体连接即称煞。不居于尾部的同曲变体的连接称么篇。比如,套曲的结尾部分是由五个同曲连接而成,其次序是本曲及以下的四个同曲变体。本曲写出曲名,四个同曲变体依次为三煞、二煞、一煞、煞尾。例如:白仁甫的《东墙记》,第二折的正宫【端正好】:

【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呆骨朵】——【脱布衫】——【小梁城】——【么篇】——【上小楼】——【么篇】——【满庭芳】——【耍孩儿】——【四煞】——【三煞】——【二煞】——【煞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