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小曲

清代中叶以来广为流传的鲜花调,因为开头的两句为叠唱,最初名为《双叠翠》、《双叠词》,后来又称《鲜花调》
谱例
、《茉莉花》。今存道光元年(1821年)贮香主人辑《小慧集》有《鲜花调》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写,易人译谱:

《小慧集》(书影)

该曲在19世纪初已传到欧洲,由英国首任驻华大使的秘书贝罗收录在他所著的《中国旅行记》中(1804年)。该书的影响很大,19世纪德、英、丹麦等国出版的一些音乐史论著作都采用或引用了《茉莉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茉莉花》曲调用在了歌剧《图兰多特》
《图兰多特》
  参见钱仁康:《“妈妈你好糊涂”和“茉莉花”在外国》,载《音乐论丛》第三辑,1980年,第197页。
中。

《茉莉花》
谱例
《茉莉花》
  参见易人:《芳香四溢的〈茉莉花〉》,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版,1982年第1期。
在全国各地流传中产生了许多变体,并各具特色。1942年冬作曲家何仿在江苏六合县金牛山八步桥村庄,从民间艺人采录到的《鲜花调》,是三段唱词,分咏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曲调活泼流利,婉转动听。是经过较多加工的一种。

城市中流行的小曲,一般是以民歌为基础经加工而成的艺术歌曲,也称做小唱、小调、时调、俗曲、杂曲,时尚小令等。

自明中叶以来已有了《山坡羊》、《寄生草》、《罗江怨》、《银纽丝》等大量小曲流行于南北各地,早期大都只是单曲结构的。到了明末出现了将多个小曲连结起来演唱的形式,称作牌子曲、牌子小曲,是供清唱的一种艺术歌曲。

小曲的伴奏,在南方是“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北方则有拉弦乐器及鼓类乐器加入。

小曲实例,举苏南牌子小曲《山门六喜》和山东俚曲《玉娥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