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歌、小曲

《于七抗清十二月》

《于七抗清十二月》

锯齿牙是栖霞县城东九十里的牙山,孙隆是栖霞县武举恶霸,“十二月”是和“四季”“五更”一样是我国民歌中一种传统表现形式。这类民歌通常是在三、四句之后扩展为衬句,这首民歌是将衬句改为锣鼓,使乐曲加强了活泼热烈的气氛,表现了起义军的英勇豪迈。

产生于元代民间的白莲教,至明清时期仍在民间传授不绝,嘉庆元年(1796年)白莲教揭起“官逼民反”口号,举行了大规模武装起义。

《长阳出了白莲教》是一首山歌风格的民歌,头尾节奏自由,中间是连续三字垛句,抒情而奔放,体现了起义农民的豪迈气质和乐观精神。

嘉庆十八年天理会首领李文成在河南滑县起义,当时河南流行“若要红花开,须得严霜来”的歌谣。李文成自号“严霜十八子”,聚众举事,因计划败露,李文成被捕,击断足胫,数千群众攻破滑县救出李文成。河北、山东等地教徒同时响应起义。满清统治者调动了大批兵力残酷镇压,起义失败,李文成自焚身死,其妻张氏,挥刀巷战,高呼“城亡我同亡,不死非英雄”,杀死清兵数人后自缢而死。李文成一家作战英勇、死的壮烈,滑县人民在民歌中怀念这次轰轰烈烈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