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 杂 剧
元杂剧是在唐、宋歌舞戏,宋、金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曲形式。元杂剧的音乐继承了宋代艺术歌曲唱赚、说唱音乐诸宫调的艺术成果,吸收了唐、宋大曲、鼓子词、民间歌曲和少数民族音乐的音乐成分,尤其是诸宫调的音乐结构,直接为元杂剧套曲组织所利用。
元统治者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严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广大人民的反抗意志和美好理想为元杂剧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经济的恢复和城市的繁荣是元杂剧兴盛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元初科举废止,一般知识分子仕进无望,并处于被压迫、被侮辱的地位,因而促使他们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思想感情。不少文人和民间艺人相结合,组织“书会”,从事杂剧的创作,产生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优秀之作,几乎都出自元初这一特定时代。
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其创作成果、舞台表演经验、音乐的广收并蓄和创造性的运用,都直接影响了后来戏曲的新发展。
 |
山西洪洞霍山明应 王殿元杂剧壁画 |
山西洪洞县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有彩绘壁画,为元代作品,其中正殿靠南壁一幅,是元杂剧演出时的舞台情况及剧中人物形象。上端横幅元时称“帐额”,题作“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所谓“大行散乐”即太行山地区流动演出的戏班,“忠都秀”是该戏班挑班演员(即主要演员)的艺名,当是画面居中的演员。元时女演员艺名大多名秀,如珠帘秀、天然秀、芙蓉秀等。“作场”即登场作戏之意。横幅右端有“尧都见望”数字,尧都即临汾;左端有“泰定元年四月口日”,画作当作于1324年。画面为演出的舞台,靠后有大幅帷幕,元时称“靠背”或“神”,绘有武士剑斩青龙状。台面共有十人,除三人执鼓、笛、板伴奏外,前排五人和后排两人是化了装的不同角色。幕左另有候场女角色揭幔窥视。此图的剧中角色和立于后排的伴奏者绘在一起,不似记载中操持乐器的伴奏者(把色)另有“乐床”专位。
1.杂剧的结构与表演形式
元杂剧每本一般是由四折组成,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每折的唱词一韵到底。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个别的也有一本由五折、六折构成或分成几本连演的。如《西厢记》有二十折,分为五本。
折 是剧情的自然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在一本戏的四折中戏剧的结构安排一般是:第一折叙述一般情节,引出故事;第二折剧情展开;第三折达到矛盾冲突的高潮;第四折矛盾解决,结束全剧。根据剧情的需要还有楔子插入,它的篇幅一般都较短小,安排的位置不固定,通常是放在第一折的前面,用于介绍人物或说明情节等,也有的是插入两折之间做为联络过场之用。
杂剧的表演是由唱、白、科组成。唱基本上是由正末或正旦一本四折独唱到底,由正末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唱的称为旦本。所唱的词曲是杂剧音乐的主体,其作用主要是抒情、叙事或起贯串剧情渲染场景的作用;白称“宾白”,是剧中的独白和对白,用白话或韵语。对白是两个或几个角色的对话。独白有时具有叙述的性质,对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有重要作用;表演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做“科范(泛)”或称“科”,如“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
杂剧的角色由于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分工已很细密,除由正旦或正末担任主角外,还有副末、贴旦、搽旦、净、孤、卜儿、孛老、徕儿等配角。
|